戶外廣告牌述說著每個城市的故事
2021-05-10
最近帝都的“亮出天際線”行動讓大家的情緒不禁沸騰了一把。騰訊、百度、中央美術學院、甚至小到護國寺小吃、慶豐包子這樣老字號的廣告牌也拆了。
拆除了戶外廣告牌,被改造后的天空或許變得澄空萬里,但是那些曾經給在這個城市打上烙印的再普遍不過的標志卻再沒任何蹤影。
最近海淀區又發文,要暫緩清理、拆除的行動。這也讓大家對于此次清理的后續有了更多的觀望。
其實對于久居城市的人來說,霓虹、招牌、廣告牌已經和這個城市融為一體,成為有關城市記憶的一部分。大多時候,霓虹燈或LED廣告牌的存在并不一定會給城市添亂,相反它的繽紛卻能帶給人熱鬧與溫暖,驅走城市人的內心空虛,而在其他國家其他地方,戶外廣告燈牌也被打造成了一種別樣的藝術文化,讓人大開眼界。
HK
Hong Kong
談到戶外廣告燈牌,總會讓我第一時間想起香港。它像是香港一個獨特的土生土長的身份,在香港這個國際化的大都會,去到哪里也都可以看到那琳瑯滿目的廣告牌。
香港街頭這些由霓虹燈組合而成的廣告牌凌亂而繁多,它在彰顯本土色彩,而又在極為坦誠的告訴你這個城市的文化底蘊。
它們有點高調而囂張,但同時又吸引著你的眼球,讓你對這個眼花繚亂、華麗多彩的世界幻想不已。
對臺灣來說,戶外廣告燈牌曾經是一種大膽的文化象征,它的色彩大膽而搶眼,讓人充滿了欲望,這個也正好反映了那時候人追尋生活的渴望。
這些霓虹LED燈的增多也在某個程度上暗喻了社會的進步和文化的演變,久而久之,它已經成為了大家習以為常的一種象征。
在霓虹燈的廣告牌照射下的臺灣,擁有了濃濃的風土人情味,面積雖小,卻情懷濃烈,讓人們的心在無形間凝聚在一起。
LED霓虹燈廣告牌的魅力自然是無分國界。在日本的大阪街頭,這種耀眼之物也是隨處可見,難以忽略。
這個被廣告燈光浸淫的城市街頭,隨處可見的都是歡樂而熱鬧的氣氛,穿梭的人群,密麻的店鋪,在LED廣告燈的渲染下,氣氛變得更為熱烈沸騰。
而這也正好驅走了游人一天下來的疲倦,舒緩了滿身繃緊的每一條神經。
這些懸掛在上空的姹紫嫣紅,坐落在或是蜿蜒擁擠的小巷窄街里,或是點綴在那繁華盛世的大路上。它們都帶著一種超現實的質感,讓人眼光驚艷,讓空氣變得生動鮮活。
在紐約這座夢想之都,街上的戶外廣告牌顯然是有著催化的作用。紐約的廣告牌少了點市井的味道,卻有著屬于大世界的精彩繽紛。
它龐大而閃亮,讓人有種紫醉金迷的熱血沸騰,步行在紐約的街頭,抬頭便可見滿眼大屏的LED廣告,它們極為龐大卻并浮夸。
便是在這種依附在林立的高樓上的LED大屏幕,在無時無刻的描繪著這個城市的高光異彩,告訴你這里是觸目全球的最繁華、最強大的信息娛樂地帶。
在許多地方,廣告牌不知不覺間已成為一種視覺文化,是一種當地的情懷。在入夜以后,霓虹初上,它們璀璨了這個城市,在夜深以后,它們又默默的安撫著煩囂城市人的心。若某天它們逐漸黯淡下來并消失,人們的內心或許也會因此而缺失了一份原有的情懷,甚至連歸家的路都會迷失了。
小編認為,合理規劃城市容貌便能帶來一片光明繁華的景象。露出天際線,整治年久失修的招牌,順便解決一下令人厭惡的光污染,都是很好的事情。但是如果把所有的廣告牌,所有的街頭文化,都認定成為市容市貌的對立面,那么多少會有一些矯枉過正的可能。
諸如香港、大阪、紐約這樣的一線城市,他們在商業集中之地,會有璀璨亮眼的燈光,但是稍稍離開商業區,這些城市的夜間景觀都是相當舒適宜人的。白天沒有醒目的招牌,人們可能會路盲;夜里沒有招牌的燈光,人們的內心也許會慘淡。
當然,當整個城市都是千篇一律的亮瞎眼的亮化工程時,我們也希望能夠看見天上的星星。因此,怎樣運用合理燈光,怎樣讓城市既溫暖又不刺眼,這對于照明設計師們,也是極大的挑戰。